当年从杭州城区搬迁出去的企业,现在怎么样了——原杭州市副市长沈坚一行深入调研“张小泉”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0 浏览量:5702
       10年前,为配合杭州市政府“因城市发展需要,工业企业腾出主城区”的要求,富春控股集团在完成收购“张小泉”之后,将企业整体搬迁至富阳东洲工业区。在历经搬迁、改造、改革、发展了10年之后,这家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如今呈现出什么样的新面貌,这是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和广大市民都十分关心的话题。
       8月8日,杭州市原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浙江省政协科教委副主任沈坚,原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赵立康等有关领导与媒体记者一行走进张小泉东洲五金科技园,深入调研这个著名中华老字号的搬迁改造、改革发展变化情况。富春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国标、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张小泉集团总经理丁成红陪同调研。
       沈坚副市长表示,自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杭州市的一部分工业企业先后搬出老城区。结合搬迁,这些企业加快了改革、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走上了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这些企业的搬迁,也为杭州市老城区风貌的改造、“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认真记录、总结这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极具意义。
       为记录这些珍贵的故事,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企业家协会与每日商报社共同发起了“重生——杭州工业企业搬迁纪实”一书采编活动。此次调研“张小泉”,正是希望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收入其中。
       张国标董事长认为,在任何时候,“张小泉”都情系杭州,而杭州的领导和百姓也都心系“张小泉”,这是它所特有的资源。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总结企业搬迁的相关经验,结合历史、立足现实地去看待和理解杭州工业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他表示,这么多年以来,“张小泉”在坚定传承“良钢精作”祖训的同时,通过多方位的改革与发展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老字号企业的新发展,让这个民族著名品牌向打造世界著名品牌的目标跨越,成为了可能。
       随着张小泉现代五金科技园在富阳东洲的建成,“张小泉”于2011年5月完成了企业的整体搬迁,并结合搬迁,在技术改造、市场拓展、品牌创新等方面重点推进转型升级。
       首先,全方位淘汰落后产能,对原有生产线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调整,引进各类一流先进设备,极大地改进了生产工艺,扩大了产品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对一些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的岗位装备“机器人”,大幅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职业风险;落实政府加快“两化融合”要求,投资近千万元组建现代化智慧工厂试制车间,实现生产车间、加工分厂、供应商等生产关联方的全域监控。
       其次,“张小泉”适时改变营销策略,逐步形成了经销商渠道、KA渠道、零售渠道、电商渠道和外贸渠道相结合的营销网络。其中,零售渠道全部为直营店铺,分布于江浙沪等地,其上海南京东路店的商铺单位面积销售额在南京路名列前茅,为国内刀剪零售第一店。“张小泉”从2009年底正式启动运营电商渠道,已形成了自营与经销相融合的全网电子商务运营的模式。
       再次,“张小泉”依据最新确立的“五金向左、周边向右”的产品战略,开发了上百款新品,并逐步形成了刀具、剪具、护理用品、厨房用品、园林工具及婴童产品等六大产品类别、一千多种优质产品。与此同时,“张小泉”对园区形象进行了全面整改升级,设置张小泉形象展示中心,既有恢复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活态演示区域,继续发挥传承基地的功用;又有通过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展现“张小泉”发展变化的新气象。
       2018年是张小泉品牌创立390周年,企业联合中国邮政发行限量款纪念邮票,又牵手铁路局,推出“张小泉”高铁专列。2018年5月,“张小泉”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立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向资本化、证券化迈出重要一步。
       2018年,“张小泉”还计划在广东阳江投资建设国际五金制造中心,以“一体两翼”的运营模式,即以实现产业智能转型的智能化制造中心为核心模块、产品试制研发的高科技实验中心为驱动、数据依据的高标准检测中心为主要载体,推动企业改革与创新,助力中国刀剪五金制造的产业升级。
Copyright ? 2016 富春控股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0406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7373号